淅川旅游宣傳歌曲 《一條丹江河》
淅川是南水北調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,是楚文化發(fā)祥地和楚始都丹陽所在地,是商圣范蠡、史學家范曄的故鄉(xiāng)。淅川境內有亞洲最大的人工湖丹江口水庫、千年古剎香嚴寺、北方十三省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---荊紫關。湖光和山色交相輝映,人文與自然珠聯璧合。淅川是全國最大的移民縣,因南水北調工程先后淹沒一座縣城、14個集鎮(zhèn),動遷移民40萬人。廣大移民大愛報國,無私奉獻,感人至深,譜寫了一曲丹江情懷時代贊歌!
歌詞如下:
一條丹江河,從俺家門過,春來兩岸百花香,秋至紅葉多,春夏秋冬都美麗,漁舟唱晚最歡樂。
一條丹江河,從來故事多,屈原慷慨賦《國殤》,范蠡征吳越,丹江兒女最多情,楚風漢韻一首歌。
一條丹江河,兩岸美景多,千年古鎮(zhèn)荊紫關,香嚴美名播,金戈鐵馬丹陽城,興亡成敗任評說。
一條丹江河,從我心上過,舍家為國別故土,燕趙添春色,南水北調三千里,大愛無私報祖國!
丹江,古稱丹水、淅江、粉青江,是漢江的最大支流,全長384公里,淅川境內長107公里,流域面積2616平方公里,流經荊紫關、寺灣、大石橋、滔河、老城、盛灣、馬蹬、倉房、香花、九重等10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。丹江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引水工程的水源地,于1969年建成蓄水,橫跨豫、鄂兩省,現有的庫區(qū)水面為745平方公里(128萬畝),庫容174.5億立方米,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竣工后,水位將升至170米(高于“三峽大壩”的蓄水位156米),庫容達290.5億立方米。
古時,丹江系“上通秦川、下達鄂渚”的主要通道,為我國南北水路交通的主要樞紐。丹江航運歷史悠久,始于戰(zhàn)國初期,繁榮于魏晉,鼎盛于明清至民國時期隴海鐵路通車前。后因河床抬高,河道徙移,舟楫不行,水運漸衰。1973年,丹江水庫達到大壩設計水位157米高程,庫內呈現出“高峽平湖”的景觀。水面最闊處為原李官橋一帶,東西寬20公里;最窄處為丹江小三峽峽谷地帶,僅60余米;最深處在太子山以下省界一帶,達80余米;庫水最高溫度27℃,最低溫度4℃;庫區(qū)四周群山聳峙,湖光山色,碧波萬頃;豐富的庫水,為發(fā)展旅游、養(yǎng)殖、水運、灌溉等開辟了廣闊前景。
用戶登錄
還沒有賬號?
立即注冊